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g\.O5H9Od
OQnb^fabY
目录
MS5X#B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总体布局线路南水北调补偿标准工程布置工程效益工程统计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工程的争议及问题工程规模与调水量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工程布置(一)输水工程(二)蓄水工程(三)供电工程(四)主要工程量和投资工程效益生态环境中线移民大事记《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纪念》纪念邮票相关新闻南水北调主任鄂竟平致辞鄂竟平个人简介履历活动 >o/+z18x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汉江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总体布局 ,I|3.4z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线路 ZNfQM&<d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引水线路图 ATRB9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可调水量与供水范围】 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以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在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证率约为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方。 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km2。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南水北调补偿标准 [1]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初步设计阶段征地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报告(直接费概算)的批复》(国调办征地[2009]215号)的精神,为了保护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移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坚持阳光操作,增加移民工作的透明度,现将丹江口水库移民补偿标准通知如下: 一、移民个人补偿标准 (一)农村居民房屋补偿单价。正房:框架735元/?、砖混530元/?、砖木479元/?、木394元/?、土木384元/?;偏房:砖混530元/?、砖木359元/?、木296元/?、土木288元/?,附属房210元/?。 (二)城镇居民房屋补偿单价。正房:框架735元/?、砖混571元/?、砖木493元/?、木406元/?、土木396元/?;偏房:砖混571元/?、砖木370元/?、木305元/?、土木297元/?;附属房217元/?。 (三)附属建筑物补偿单价。砖石围墙53元/?、土围墙41元/?、门楼506元/个、烤烟房438元/?、混凝土晒场49元/?、三合土晒场33元/?、散畜圈150元/处、粪池100元/处、地窖180元/口、水池150元/m3、压水井350元/眼、大口井1000元/眼、沼气池1200元/口、有线电视150元/个、电视接收器50元/套、电话316元/部、农用车辆75元/辆、炉灶150元/个、旗杆10000元/根,村组副业设施和设备补偿费7000元/处按权属关系补偿。 (四)移民搬迁费。农村移民搬迁费为途中食宿费县内45元/人、出县外迁95元/人,途中医药费10元/人、路途意外伤害保险25元/人。搬迁运输费、搬迁损失费、车船补助费、误工补助费、临时住房补助费,按照搬迁远近计算,每人不尽相同。 (五)零星果木。果树中,结果80元/株、未结果10元/株;经济林木中,成树50元/株、幼树10元/株;用材林木中,成树15元/株、幼树8元/株。 (六)其他项目补偿单价。移民新村双翁厕所、沼气池2000元/户、过渡期生活补助1200元/人、渔船900元/吨、渔具300元/套、网箱8元/?、库汊网具10元/?、坟墓迁移1000 元/座、出县外迁移民生活安置补助费1200元/人。 二、外迁移民生产安置费标准 外迁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费为人均2.3万元,用于支付征地补偿费用;人均0.2万元用于补助移民个人购置农机具;人均0.1万元用于补助移民个人购买种子、肥料和农药;人均0.15万元与国土部门土地整治投入相结合,在移民安置和划定责任田后,由安置地政府统筹用于实施移民土地整治;人均0.1万元用于支付移民集体生产发展用地补偿;人均0.05万元由省统筹掌握,用于解决安置区生产安置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暂留人均0.3万元用于办理养老保险。 三、外迁移民基础设施标准 外迁移民基础设施费为人均1.5万元,主要用于安置区新址征地、居民点内外基础设施建设、膨胀土处理、村台处理。 四、外迁移民奖励标准 对按时完成搬迁安置的外迁移民,从库区耕地占用税中按人均0.2万元安排移民奖励费,由迁出地县级人民政府落实。 五、操作办法 (一)库区县级人民政府应将移民个人实物指标和补偿标准予以公示后,制定移民个人补偿资金明白卡,并将资金明白卡发给移民。 (二)移民搬迁费中除误工补助费和搬迁损失费可以兑付给移民个人外,其余部分由库区县级人民政府统一掌握,用于移民搬迁过程中各种支出。 特此通知。 2010年1月8日工程布置 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 7a0T]
丹江口水利枢纽 9U]3B)h%m
渠。(一)水源区工程1.丹江口水利枢纽续建工程 丹江口水库控制汉江60%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408.5亿立方米,考虑上游发展,预测2020年入库水量为385.4亿立方米。 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已建成初期规模的基础上,按原规划续建完成,坝顶高程从现在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设计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总库容达290.5亿立方米,比初期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增加有效调节库容88亿立方米,增加防洪库容33亿立方米。 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正常蓄水位170m时,将增加淹没处理面积370km2,据1992年调查,主要淹没实物指标为: 人口:22.4万人 房屋:479.4万m2 耕地:23.5万亩 工矿企业:120个(合乡镇企业),淹没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2.汉江手动阀中下游补偿工程 为免除近期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工农业及航运等用水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需兴建:干流渠化工程兴隆或碾盘山枢纽,东荆河引江补水工程,改建或扩建部分闸站和增建部分航道整治工程。(二)输水工程1.总干渠 黄河以南总干渠线路受已建渠首位置、江淮分水岭的方城垭口和穿过黄河的范围限制,走向明确。黄河以北曾比较利用现有河道输水和新开渠道两类方案,从保证水质和全线自流两方面考虑选择新开渠道的高线方案。 总干渠自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沿已建成的8km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岗垅与平原相间的地带,向东北行进,经南阳过白河后跨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入淮河流域。 经宝丰、禹州、新郑西,在郑州西北孤柏咀处穿越黄河。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至唐县进入低山丘陵区,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境,过永定河后进入北京区,终点是玉渊潭。总干渠全长1241.2km。 天津干渠自河北徐水县西黑山村北总干渠上分水向东至天津西河闸,全长142km。 总干渠渠首设计水位147.2m,终点49.5m,全线自流,主要控制点水位、流量为: 控制点或渠段 设计流量(m3/s) 设计水位(黄海标高)(m) 渠首~方城 630(加大800) 147.2~137.8 过黄河 500 119.5~106.0 进河北 415 91.3 进北京 70 61.1 进玉渊潭 40 49.5 天津干渠 70 64.9~2.7 黄河以南渠道纵坡1/25000;黄河以北1/30000~1/15000。渠道全线按不同土质,分别采用混凝土,水泥土,喷浆抹面等方式全断面衬砌,防渗减糙。 渠道设计水深随设计流量由南向北递减,由渠首9.5m到北京3.5m,底宽由56m~7m。 总干渠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问题已基本清楚。对所经膨胀土和黄土类渠段的渠坡稳定问题、饱和砂土段的震动液化问题和高地震裂度段的抗震问题、通过煤矿区的压煤及采空区塌陷问题等在设计中采取相应工程措施解决。 总干渠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需穿过黄河干流及其他集流面积lOkm2以上河流219条,跨越铁路44处,需建跨总干渠的公路桥571座,此外还有节制闸、分水闸、退水建筑物和隧洞、暗渠等,总干渠上各类建筑物共936座,其中最大的是穿黄河工程。天津干渠穿越大小河流48条,有建筑物119座。2.穿黄河工程 总干渠在黄河流域规划的桃花峪水库库区穿过黄河,穿黄工程规模大,问题复杂,投资多,是总干渠上最关键的建筑物。经多方案综合研究比较认为,渡槽和隧道倒虹两种型式技术上均可行。由于隧道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盾构法施工技术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因此结合两岸渠线布置,推荐采用孤柏咀隧道方案。 穿黄河隧道工程全长约7.2km,设计输水能力500m3/s,采用两条内径8.5m圆形断面隧道。(三)主要工程量和投资 土方开挖 6.O亿m3; 石方开挖 O.6亿m3; 土石方填筑 2.3亿m3; 混凝土 1583万m3; 衬砌水泥土 718万m3; 钢筋钢材 70万t; 永久占地 42.2万亩(含库区淹没23.5万亩) 临时占地 11万亩 中线工程控制进度的主要因素是丹江口库区移民和总干渠工程中的穿黄河工程。穿黄河工程采用盾构机开挖,工期约需六年,并需考虑工程筹建期。 按1993年底价格水平估算,工程静态总投资约400亿元。工程效益 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方,增供农业30亿方。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保障汉北平原及武汉市安全。 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津。 东线工程自50年代初就有设想,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电部组织进行研究。二十多年来由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牵头,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与有关省市、部门协作做了大量勘测、设计、科研工作。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并进行初审。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水电部上报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3年9月水利部会同有关省市共同审查并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和《甫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工程统计 日前,记者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获悉,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项目40项,单年开工项目数创工程建设以来最高记录;完成投资379亿元,相当于开工前8年完成投资总和,创工程开工以来的新高。 据悉,2010年,南水北调加大初步设计审查审批力度,共组织批复41个设计单元工程,累计完成136个,占155个设计单元工程总数的88%;批复投资规模1100亿元,超过开工以来前8年批复投资总额,累计批复2137亿元,占可研总投资2289亿(不含东线治污地方批复项目)的93%,单年批复投资规模创开工以来新高。 截至2010年底,南水北调全部155项设计单元工程中,基本建成33项占21%;在建79项占51%;主体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69亿元,占可研批复总投资的30%。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社会意义 解决北方缺水 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 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意义 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促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的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意义 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善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有利于回补地下水,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工程的争议及问题 一、南水北调的工程自提出后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反对者主要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问题,调水量太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调水量过多,枯水期可能会使长江的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支持者大多认为长江水量丰富,每年有大量的水流入大海,调一部分到北方缺水地区可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防范、补偿和综合治理开发措施,可以将影响减少到最低。 二、因为2010年初的中国西南大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刘树坤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这些评估的结果都会影响水利调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时开始做,做多大,影响程度有多大,都应重新评估”,刘说。 三、南水北调工程让湖北省33万人搬迁,搬迁给移民生活带来颠簸动荡。有些移民因为得到的补偿款不足,在买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后,所剩款项只能购置一小块耕地。而安置地工作机会馈乏,有些人不得不计划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 四、南水北调成本已经高于现有的海水淡化成本,目前最低的海水淡化成本为3元,南水北调目前成本为10元,另有报道称已经达到18元。工程规模与调水量 长江下游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m3,即使在特枯年也有6000多亿m3,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水源充沛,调水量取决于引水工程规模。 规划中考虑了东线工程合理的最终规模,以2020年发展水平为目标的规划规模和在本世纪内把水调到华北的第一期工程规模。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在长江下游的江都,终点在天津。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具体为:苏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东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微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及天长县部分地区;山东省的南四湖周边、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侧、胶东地区部分城市及鲁北非引黄灌区;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东线工程利用的是元朝的运河。目的是缓解苏、皖、鲁、冀、津等五个省、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体介绍 1959年《长江流域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提出南水北调总的布局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中线工程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 TmviYP gb
中线干渠 FTgqE@
1958年9月,水电部在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任手动阀手动阀务书时,明确了引汉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汉济黄济淮的任务。1968年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1973年建成清泉沟引丹灌区渠首(输水能力100m3/s),1974年建成引汉总干渠陶岔渠首(近期设计引水流量500m3/s,后期可达1000m3/s),同时兴建了闸后8km长总干渠。 1978年10月,水电部以急件发文《关于加强南水北调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紧进行南水北调的规划修改补充工作上报。各有关单位进一步开展了南水北调规划工作。 1980年,水利部组织有关省市、部委、科研部门及大专院校的领导、专家、教授对中线工程水源区及渠首到北京的线路进行了全面查勘。查勘前后,长江委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引汉工程规划要点报告》和补充报告。制订了中线工程规划科研计划,由水利部在1981年正式下达。之后,按照该计划长江委和地矿部分别开展了黄河南、北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科院地理所进行了江、淮、黄、海丰枯遭遇分析。 1983年,国家计委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列为国家“六五”前期工作重点项目。长江委与各省市协作,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重点研究了丹江口水库初期规模引水方案。水利部组织审查,按计划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审查后,长江委按会议要求作补充研究,于1988年正式上报,并向部主管领导作了汇报,但第二阶段审查未进行。 1990年10月,水利部发文要求“抓紧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完建工程及调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任务书工作”。 1991年11月长江委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1990年9月修订)》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中线工程以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不再要求通航,供水范围应包括天津市,并推荐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调水方案。水利部对上述两个报告组织了审查,原则同意,也指出下阶段工作中需要补充研究的问题。1992年底,长江委提出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水利部和国际咨询公司分别组织对重大问题如可调水量、调蓄措施、总干渠、穿黄工程、投资估算等专题是大方方法评审后, 倒萨纷纷水利部于1994年初审查通过了可研报告,同意加高丹江口水利枢纽,年均调水147亿m3的调水方案。此方案也得到国家计委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及湖北五省市赞同。稍后于1995年国家环保局也正式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年,国务院决定对东、中、西三条线由水利部组织论证、国家计委组织审查。论证审查工作持续到1998年3月,主要结论为: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都是必要的,以中、东、西为实施顺序是妥当的,中线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总干渠设计引水的萨芬流量630m3/s、加大流量800m3/s、调水145亿m3为最佳比选方案。 1994年水利部审查通过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方撒》,在《审查意见》中指出:“下阶段应抓紧进行必要的补充工作,编制总干渠总体设计和丹江口水库续建等单项工程初步设计分别报审”。根据这一要求,长江委和总干渠沿线有关省市开展了初步设计工作。 勘测工作:目前已完成初设阶段全线的外业工作,渠线带状地形测图,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地质勘察报告已组织专家审查验收,地质勘察、测量成果已提交设计使用。 水文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外业调查、观测、测量及内业分析计算工作,汉江水资源评价及丹江口加高库区回水水面线复核,陶岔渠首的施工设计洪水、总干渠交叉河流设计洪水,穿黄工程设计洪水及施工期洪水等分析计算均已完成,初设水文专题报告已通过专家审查验收。 科研工作:针对中线工程中的重点、难点技术问题,如丹江口高坝加高新老砼结合试验,穿黄隧洞结构试验等。根据设计要求开展了大量的设计科研和特殊科研。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得以在设计中应用。 规划设计工作: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总体布置》。总体布置确定了总干渠渠道线路、总干渠分段流量规模及分水口门流量规模、建筑物工程总布置、总干渠沿线特征水位及水头分配、总干渠工程等级及设计标准等。同时还完成了渠道工程设计及大部分单项建筑物的初步设计,尚未组织审查验收和汇总。丹江口枢纽加高初步设计已在1994年前完成待审。穿黄工程也已完成不同方案的初步设计工作。 主要向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四省市供水;重点向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供水。 2010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最大人工运河――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引江济汉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在湖北境内工程已全面启动,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朝着‘南北双赢’的目标迈出关键的一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在开工仪式上说,“尽早发挥其工程效益,对推进汉江中下游综合治理开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西线工程 将通天河(长江上游)、雅砻江(长江支流)、大渡河用隧道方式调入黄河(西北地区),即从长江上游将水调入黄河。该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地质的构造复杂,地震烈度大,且要修建200米左右的高坝和长达100公里以上的隧洞,工程技术复杂,耗资巨大,现仍处于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工程布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治淮计划兴建一些有关工程规划布置的。东线主体工程由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供电工程三部分组成。(一)输水工程 包括输水河道工程、泵站枢纽工程、穿黄河工程。 1.输水河道。引水口有淮河入长江水道口三江营和京杭运河入长江口六圩两处。输水河道工程从长江到天津输水主干线全长1150km,其中黄河以南651km,穿黄河段9km,黄河以北490km。分干线总长740km,其中黄河以南665km。输水河道90%利用现有河的萨法范德萨道。 2.泵站枢纽。东线的地形以黄河为脊背向南北倾斜,引水口比黄河处地面低40余米。从长江调水到黄河南岸需设13个梯级抽水泵站,总扬程65m,穿过黄河可自流到天津。黄河以南除南四湖内上、下级湖之间设一个梯级,其余各河段上设三个梯级。黄河以南输水干线上设泵站30处;主干线上13处,分干线上17处,设计抽水能力累计共10200m3/s,健尔马足疗,装机容量101.77万kW,其中可利用现有泵站7处,设计抽水能力1100m3/s,装机容量11.05万kW。一期工程仍设13个梯级,泵站23处,装机容量45.37万kW。黄河以北各蓄水洼淀进出口设5处抽水泵站,设计抽水能力共326m3/s,装机容量1.46万kW。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泵站的特点是扬程低(多在2~6m)、流量大(单机流量一般为15~40m3/s)、运行时间长(黄河以南泵站约5000小时/年),部分泵站兼有排涝任务,要求泵站运转灵活、效率高。 3.穿黄河工程。选定在山东东平县与东阿县之间黄河底下打隧洞方案。通过多年地质勘探和穿黄勘探试验洞开挖,查明了河底基岩构造和岩溶发育情况,并成功解决了河底隧洞堵漏开挖的施工难题。穿黄工程从东平湖出湖闸至位临运河进口全长8.67km,其中穿黄河工程的倒虹隧洞段长634m,平洞段在黄河河底下70m深处,为两条洞径9.3m的隧洞。第一期工程先开挖一条。(二)蓄水工程 东线工程沿线黄河以南有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略加整修加固,总计调节库容达75.7亿m3,不需新增蓄水工程。黄河以北现有天津市北大港水库可继续使用,天津市团泊洼和河北的千顷洼需扩建,并新建河北大浪淀、浪洼,黄河以北五处平总调节啊范德萨库容14.9亿m3。(三)供电工程 黄河以南有泵站30处,新增装机容量88.77万kW,多年平均用电量38.2亿kW?h,最大年用电量57.5亿kW?h。第一期工程有泵站23处,新增装机34.32万kW,年平均用电量19亿kW?h。(四)主要工程量和投资 总体规划 一期工程 土(石)方工程 (亿m3) 7.76 3.04 其中黄河以南 (亿m3) 5.33 1.76 混凝 士大夫撒土 (万m3) 529 143 新增泵站装机 (万kW) 92.18 34.41 新建输电线路 (km) 1326 1282 永久和临时占地 (万亩) 33.91 30.2l 房屋拆迁 (万间) 7.6 7.6 按1993年价格估算,东线工程投资约200亿元。第一期工程约94亿元。 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交界处,在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东岸,汤、禹、杏三山之间。是辣椒的盛产地。被中外水利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渠首”的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 陶岔是南水北调源头所在地,在那个百万分之一比例的中国地图上是难以找到的,更甭说上世界地图了。 可是,就是这个连淅川多数山民都不知道的小地方,自从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后,几乎一夜之间,便出了名。中央电视台午间《天气预报》节目预报河南省会天气的时候,用的那个画面就是陶岔。工程效益 东线工程可为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m3,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m3。农业76.76亿m3。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等条件限制,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前期工作情况和国家财力状况等条件分步实施。生态环境 对受水区而言,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河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中线工程的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等。中线工程引起汉江环境的变化,将对武汉、湖北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健尔马足疗机厂家,其生态影响已超乎“专家”理解范围。中线移民大事记 ★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库大坝破土动工。 ★ 1959年1月,淅川县确定上集为新县县城城址,1970年底前县城居民陆续迁至新城。 ★ 1966年3月2日至4月5日,淅川县首批外迁移民14868人搬迁完毕,分别安置在原湖北省钟祥县大柴湖区和原荆门县。 ★ 1967年11月18日,丹江口水库落闸蓄水。月底,淅川县马镫镇以下被水淹没。 ★ 1969年5月4日至23日,鄂、豫两省在武汉举行丹江口水库移民联席会议,提出了“远迁不如近迁,近迁不如就地后靠自安”的办法。自此,淅川移民不再跨省安置。 ★ 1970年7月29日,丹江口大坝浇筑至162米高程,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 ★ 1971年5月,河南省博物馆、长江委考古队河南分队与淅川县考古队联合发掘宋湾下王岗古文化遗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 1971年11月,淅川旧县城全部被库水淹没。 ★ 1972年10月2日,丹江口---淅川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始施工,1973年10月23日,丹江口水电站向淅川供电。 ★ 1985年10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丹江口水库,并作出了“库区发展旅游也很有前途”和“要发展山区优势”等重要指示。 ★ 1992年6月21日至23日,由国家原计委、水利部、长江委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市组成的南水北调中线考察组对丹江口水利枢纽进行考察。 ★ 1996年10月31日,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在时任河南省省长马忠臣等领导的陪同下,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库的水量、水质情况。 ★ 1997年1月25日,长江委,省市移民办、淅川县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将淅川县滔河乡姬家营、老人仓村和淅川县老城镇狮子岗村作为外迁试点村,总迁人数3620人。 ★2009年8月16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从16日开始陆续从调水源头河南省淅川县迁出,这标志着中国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移民正式开始搬迁。《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纪念》纪念邮票 国家邮政局于2003年9月26日发行《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纪念》纪念邮票(小型张)1枚。这是我国第一套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纪念邮票,反映了国家重视这项工程的开展 ,该纪念邮票在湖北丹江口市和河南淅川县同时举行首发仪式。邮票详情如下: 志 号:2003-22J 图序 图名 面值 发行量 (1-1)J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纪念 8元 840 万枚 邮票规格:30×50mm 小型张规格:126×80mm 版 别:影写 设 计 者:周恩 责任编辑:刘继鸿 印 制 厂:北京邮票厂 $sILCn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纪念》纪念邮票 x)+ q$FB
相关新闻 [2]农历小年过后,年味愈来愈浓。移民郭吉军按捺不住喜悦将一幅春联贴上新房门楹:盛世常怀新志向,春光不负好年华,横批是:万象更新。 见记者一行来访,憨厚的老郭放起鞭炮热情相迎。从搬迁至今,他细数家中喜事:小儿子郭正鹏新婚,又刚添孙女不久;大儿子郭正琨今年即将研究生毕业。 深蓝色瓦片,橘黄色外墙,郭吉军的新家是一栋崭新的别墅式两层楼房。走进老郭家,只见太阳能热水器、天燃气灶、冰箱、洗衣机等俱全,腊肉、鲜鱼等年货丰盛。 2010年5月,郭吉军从湖北郧县安阳镇龙门堂村六组,搬迁到现在的团风县黄湖移民新区安阳村三组61号。在这批移民中,健尔马足疗机好用吗 六人团,郭吉军家的经济条件只能算是一般。 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湖北库区移民,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武当山特区等地。其中需要出县外迁安置8万人,分别安置在全省194个安置点。 黄湖移民新区,是由原来的五个点合并为一个点集中安置,是全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安置人数最多、安置面积最大、位置最优的移民安置点。它位于湖北团风县团风镇黄湖农场,涉及874栋民居楼、412.68亩建设用地和5546.36亩生产用地征用。工程于2009年9月动工,2010年5月建成,共安置郧县安阳镇龙门堂、青龙、余咀三个村874户3721人。 以一条清澈的水渠为中心,一排排崭新的别墅式移民新居沿水渠对称而林立,中间架起多座桥梁连接。其道路网络按照“三纵四横一环”布置,形成交通网、灌溉网、水电网、燃气网、信息网、服务网、绿化带等“六网一带”的基础配套设施,还设有小学,居民休闲场所等。 “搬迁新居后,我将自己分到的9亩地租了出去。经人介绍在武汉市东西湖区的一家压棉厂打工,包吃包住,每天拿80元工钱。”郭吉军说。 除外出务工外,记者还在移民新区了解到,在当地生态西瓜种植大棚,部分移民与当地农民合作,集约种植350亩冰糖西瓜,每亩纯收入近4000元人民币。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将移民安置当作是民生工程、致富工程。在移民搬迁以前,团风县劳动部门已主动到湖北郧县举行招聘会,对移民进行就业培训。截至目前,黄湖移民新区已安排郧县移民就业2100多人。今年正月初八,当地还将举办“春风行动”,邀请100多家企业赴移民新区招聘。 在移民新区内,有一位名字特殊的新“移民”――刚满8个月的龚云凤。她的父母说,之所以取名叫“云凤”,是谐郧县的“郧”和团风的“风”这两个字的音,象征两地的友好之情。郭吉军也告诉记者,虽然移民们难舍故土,但大多数还是愿意搬迁到新家所在地,因为这里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很快,更有利于后代成长。 临近中午,瑞雪纷飞。鞭炮声四处响起,年味十足。南水北调主任鄂竟平致辞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2011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我很高兴通过中国南水北调报、中国南水北调网,向南水北调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建设者,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和爱护南水北调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共同见证了上海世博会的华彩篇章,共同亲历了广州亚运的和谐盛会,共同战胜了舟曲泥石流带来的巨大创伤。这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建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加快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前期工作取得突破,与通水直接相关的主体工程设计单元工程均已批复;中线工程黄河以北连线建设,黄河以南重要节点工程开工,湖北汉江下游治理4项工程已开工2项,东线黄河以南段大部已开工建设;丹江口大坝除溢流坝面外全部加高到顶,东、中线穿黄工程全线贯通;已建项目开始发挥效益,中线京石段工程第二次向北京应急调水,东线山东、江苏完建工程在防汛排涝中发挥作用;干线征地工作稳步推进,丹江口库区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搬迁13万人顺利完成且实现平稳搬迁、和谐搬迁;东线沿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浓度逐步削减,治污工作由工程措施向工程与生态措施相结合转变;中线水源地水质持续良好,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前不久,固齿健效果怎么样,李克强副总理专门听取汇报并专程考察南水北调工程,主持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作座谈会。回良玉副总理听取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工作汇报,并做出了明确指示。中央领导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工程,把南水北调这一事关发展全局和保障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好,促进可持续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当前,南水北调工程已进入施工和移民的高峰时期,实现如期通水的关键时期。今后几年,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发展进行了部署,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即将到来的2011年,是南水北调工程三年决战的关键一年,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着繁重的建设任务。工程建设方面,要加快推进控制性工程建设,上半年实现设计单元工程全部开工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不出现重大问题;重大技术问题要得到基本解决。征地移民方面,要基本完成丹江口库区近20万移民平稳迁安;完成大部分城集镇、企业等大专项迁建;全面交付干线工程永久用地和临时用地。治污环保方面,东线治污规划项目要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完善并实施东线治污规划,进一步提高干线水质控制断面地表水Ⅲ类达标率;继续保持中线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Ⅱ类。 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进一步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加快推动控制性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全面推动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进一步控制投资规模,节减工程成本,确保资金安全。进一步做好移民搬迁工作,着力改善民生,实现和谐搬迁。进一步完善规划,深化工作机制,谋求水质持续改善并稳定达标的长远之策。进一步转变工作观念,强化求真务实的作风,形成实干创新的风气;强化清正廉洁作风,形成贪占为耻的风气;强化联系群众的作风,形成为民办事的风气;强化艰苦奋斗的作风,形成勤俭节约的风气;强化勤思爱学的作风,形成积极进取的风气。 让我们紧密围绕在以 ***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恪尽职守,勤奋敬业,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各项工作,为实现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目标创造条件,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鄂竟平个人简介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1956年1月生,汉族,河北乐亭人,1977年1月加入中国 *** ,1973年2月参加工作,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工专业大学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73年2月吉林省梨树县白山公社知青。1975年9月吉林省水电学校学生。1977年8月吉林省水利设计院干部。1979年9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工专业学生。1983年8月先后任水电部、水利部办公厅部长秘书、计划司干部、计划司计划处副处长、计划司计划处处长、计划司副司长。1993年6月先后任海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主任、党组书记。1997年5月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2001年5月任水利部党组成员、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2003年8月任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2008年7月任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2009年4月任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2010年7月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履历 1973.02――1975.09,吉林省梨树县白山公社插队; 1975.09――1977.08,吉林省水电学校学生; 1977.08――1979.09,吉林省水利设计院干部; 1979.09――1983.08,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工专业学生; 1983.08――1993.06,水电部、水利部办公厅部长秘书,水利部计划司干部、计划司计划处副处长、计划司计划处处长、计划司副司长; 1993.06――1994.06,海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94.06――1997.05,海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7.05――2001.05,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2001.05――2003.08,水利部党组成员、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2003.08――2008.07,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2008.07――2009.04,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2009.04――2010.07,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2010.07――,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活动 为摸清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管理,以及灌区运行管理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实际情况,深入推进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良性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于2010年6月10-11日在安徽省六安市淠史杭灌区组织召开了“全国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专题调研会”。会议邀请了东、中、西,丘陵、平原,水库、河道,自流、提水等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30家大型灌区管理单位负责人,以及9个省(区、市)水利厅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与会代表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管理,运行管理以及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查找,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有关措施和建议。鄂竟平副部长亲临会议并做重要讲话,规计司、农水司、安监司、水规总院、灌排中心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农水司王晓东司长主持。 鄂竟平副部长站在国家粮食安全和科学配置水资源的战略高度,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保障灌区良性运行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要求各地重点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现的程度、中央投资补助和地方配套资金落实的可能、灌区节水改造和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灌区管理单位的性质和定位、水价和水费计收改革以及灌区关键的产权、事权等六个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次调研,可以说是集思广益,给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号了一次脉。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正视并解决好大型灌区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大型灌区建设和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才能全面做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目标的实现。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 fXs!
政府移民红头文件 s2=`haYu
Mi^/`1
2 !)r1zSY"g
南水北调 WRCf[5
f]sc[_n]
扩展阅读: 1 $I0&I[_LzK
湖北省移民局 红头文件 F ?N+ __o
2 2I[(UMI$7
3 R6m6bsZ`
中国水利科技网 w;b;rHAZ\
4 7&`Yl[G
5 m=[3"X3W1V
北京铭创印刷有限公司: 62.)fCQ^
6 $y$E1A6h+
中国南水北调网站www.nsbd.gov.cn ?3#L?Cq
7 5ho!}K
8 ]0o_-
NI
中国集邮信息网-《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纪念》纪念邮票发行公告: O[Yc-4
9 }Y~<|vZ
10 Ll$,"}0T
11 Sdzl[K/}
12 V$Zl]f$S
开放分类: 地理,经济,地域,水利工程,水源 “南水北调”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我来完善 “南水北调”相关词条: